乌药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名方济川煎的古代文献考证 [复制链接]

1#
北京医院酒渣鼻治疗 http://m.39.net/pf/a_8733703.html
重要小贴士中药大品种联盟联合多家机构于年8月6-8日在四川成都举办“中药产业供应链创新发展研讨会”,以期通过供应链的创新打破产业边界,促进优质资源在产业链间流动,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提升质量,带动产业升级。了解会议详细信息及报名直接点击文章最下方阅读原文。

来源于《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网络首发日期:-04-12

经典名方济川煎的古代文献考证

陈橙1张博2蔡铁如1通讯作者刘东亮1

(1.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长沙;2.湖南中医院,长沙)

经典名方是中医理论经过几千年锤炼沉积的精华,历史悠久,并被后世医家长期在临证、著述过程中使用、记载。目前关于济川煎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西医结合临床运用、实验研究与质量标准研究等方面,对济川煎方义衍变、主治证候、剂量、药物炮制以及煎服方法的古医籍考证文献鲜有论述,而文献考证是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研发的首要步骤,同时也是该方进一步研究的基础。基于以上思考,笔者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济川煎进行古代文献考证,为济川煎经典名方制剂的研发及申报提供理论支撑,同时使该方更安全、有效地应用于中医临床,扩大临床应用范围。

1资料与方法

1.1文献数据来源

基于现有数据库(中国中医科学院构建的中医古籍数据库、大医医学全文数据库、湖南中医药大学读秀数据库、中华医典数据库),检索策略以“济川煎”为关键词进行全文检索,同时检索“济川煎”的异名、别名、简称等,获取与“济川煎”(方剂组成、主治病证、用药剂量、制法、服法等)有关的古籍目录。根据所收集到的古籍,在进行原文查阅、摘录的同时,查阅影印版古籍进行内容审校。

1.2纳入与排除标准

1.2.1纳入标准①有明确的关于济川煎相关记载;②涉及济川煎的组成、主治病证、用量、炮制、煎服方法等信息;③以经典古籍优先,同一出处者以较早版本为准,不重复录入;④进行内容审校时对同一种古籍的不同版本以较早版本为准。

1.2.2排除标准①只检索到“方名”,无其他可用文献信息者;②与济川煎方名相同,但组成和功效完全不同,即同名异方者。

1.3数据规范①按照规范的设定格式录入所检索到的济川煎相关信息,提取的知识字段包括方名、出处、版本、主治病证、组成、用量、炮制方法、全文、图片等信息。②文本辑录以原文记载为准,为保证文献记录的准确性,原则上不予修改。③病证类术语进行同义词规范,如产后便秘(产后大便燥秘)、虚秘(虚性便秘)、秘结(大便闭结不通)等。

2结果与分析

经数据库检索、筛选,获得有效数据43条,记录有该方的各类中医古籍文献共26部,古医籍涉及诊法、伤寒金匮、方书、综合医书、临证各科(内科、妇产科、儿科、五官科)及医论医案等类别。按朝代分析,明代和清代(含清末民初)的相关古籍分别有1、25本,故本次分析中所涉及的古籍仍集中在清代。

2.1济川煎历史源流

最早记载“济川煎”的医籍是明·张景岳《景岳全书》,该书约撰成于-年间

(明崇祯九年到十年)。流传迄今将近三百年,版本复刻多达四十余种,然究其源流,则不外源出和归属于鲁本、贾本、查本三种,见表1。“济川煎”相对于其他的经典名方出处,其成书年代较晚,多在清代中医古籍中收录,且基本是辗转传抄自《景岳全书》。张景岳云:“三阴三阳,同流气血,故为人之川”,故川指津液而言。肾主津液,司二便,肾气虚,则不能主津液,则大便秘结。本方补肾而主津液以达通便之功,故名“济川煎”,意在滋润河川以行舟车。

基于现有数据库对济川煎同名、别名及异名方进行检索,并未出现其同名、别名或异名方,据此说明,自张景岳命名“济川煎”以来,继景岳之后诸家均沿用了“济川煎”之名,亦或称之为“景岳济川煎”,基本保留了原处方原貌,还保留了原方名。

《景岳全书》中所载济川煎有四处,分别为:①天集三十四卷·秘结:“便秘有不得不通者??若察其元气已虚,既不可泻而下焦胀闭,又通不宜缓者,但用济川煎主之,则无有不达”;②人集三十九卷·妇人规下·产后大便秘涩:“产后大便秘涩,以其失血亡阴,津液不足而然,宜济川煎加减主之”;③人集三十九卷·妇人规下·气瘕:“水亏血虚而秘滞者,济川煎”;④德集五十一卷·新方八阵:“凡病涉虚损而大便闭结不通,则硝、*等剂必不可用,若势有不得不通者,宜此主之,此用通于补之剂也。最妙,最妙。当归三五钱,牛膝二钱,肉苁蓉酒洗去咸二、三钱,泽泻一钱半,升麻五七分或一钱,枳壳一钱,虚甚者不必用。水一钟半,煎七八分,食前服。如气虚者,但加人参无碍;如有火加*芩;若肾虚加熟地”。从中可知,《景岳全书》一书指出济川煎主治“秘结”“产后大便秘涩”“气瘕”,由当归、牛膝、肉苁蓉、泽泻、升麻、枳壳组成,并随症加减,“气虚加人参,有火加*芩,肾虚加熟地”。

2.2济川煎组成及方义分析

《景岳全书》所载济川煎:“当归三五钱,牛膝二钱,肉苁蓉酒洗去咸二、三钱,泽泻一钱半,升麻五七分或一钱,枳壳一钱。如气虚者,但加人参无碍;如有火加*芩;若肾虚加熟地。”据统计,记载济川煎的26本历代医籍均记述了其处方药物组成;其中详细记载济川煎药物组成的数据共计32条。与济川煎组方相同的历代医籍共计21本(其中详细记载药味剂量者15本,未记载药味剂量者6本),即由当归、牛膝、肉苁蓉、泽泻、升麻、枳壳六味药物组成,并随症加减,“气虚加人参,有火加*芩,肾虚加熟地”,后世基本都遵循这一加减。记载济川煎加减方的医籍有6本,其中有济川煎方名但无药味剂量的仅1本,为《经验麻科》)见表2,常用加减药味为熟地*、川芎;《竹林女科证治》的阐述可以看作济川煎的“同名异方”,即本方去“苁蓉、泽泻、升麻、枳壳”4味药,加入了“熟地*、乌药、肉桂、桃仁”,主要用于治疗血结成瘕,因冲脉、任脉起于胞中,为血之海,寒气冲之,血涩不行,成瘕作痛,若暂见停蓄而根盘未固者宜服济川煎;《医学集成》继原方六味另加“熟地、川芎”,亦可以看作本方的加味复方(加味济川煎),用于治疗产后便结;《经验麻科》中去“当归、泽泻”2味药,加入了“大*七八钱”;《不知医必要》中去“牛膝”一味,加“熟地三钱”,主治产后大便秘结;《舌鉴辨正》《辨舌指南》中去“牛膝”,加“川芎”一味,主治“阴结,口渴而不喜饮冷,胸中痞满者”。在济川煎的临床应用及经典名方研发过程中,药物组成可依照《景岳全书》济川煎,遇到病情变化,依然可尊崇处方原貌随症加减,气虚加人参,有火加*芩,肾虚加熟地。

济川煎用药温、润相伍,具有温肾益精、润肠通便之功。张景岳称此方为“用通于补之剂”。肾司二便,肾气亏虚,下元不温,五液不化,肠道失润则大便不通,法当温肾润肠。方中肉苁蓉甘咸性温,《本草从新》载其“补命门相火,滋润五脏??峻补精血”,用此温肾益精,补肾脏之虚,以治病本;肉苁蓉又能润肠通便,兼顾其标,补虚而不助邪,为君药。当归养血润燥、润肠通便,既可助肉苁蓉补益精血之用,又增其润肠通便之功;牛膝补肾健骨,且其性善下行,有助通腑降浊,二味为臣药。泽泻渗湿泄浊,使浊邪去而真阴生,以泻助补之用,且补中有泻,补不留邪;枳壳宽肠理气,使腑气通降,糟粕得以下行;升麻升举脾胃清阳之气,清阳得升,浊阴自降,有欲降先升之妙;以上三味为佐药。全方以补为通,寓通于补,泻不伤正;降中寓升,以升助降;补中有行,补而不滞。此见解被清代各医家广泛认可,直至年《竹林女科证治》始载“冲脉、任脉起于胞中,为血之海,寒气冲之,血涩不行,成瘕作痛,若暂见停蓄而根盘未固者宜服济川煎”,用以治疗血结成瘕。乌药温肾散寒,行气止痛;当归、熟地补血养阴;牛膝、肉桂补火助阳,引火归元,散寒止痛;桃仁活血化瘀,润肠通便。《医学集成》继原方六味另加“熟地、川芎”加强补肾之功效,佐川芎以活血行气,用以治疗产后便结。《不知医必要》中去“牛膝”一味,加“熟地三钱”,主治产后大便秘结;《舌鉴辨正》《辨舌指南》中去“牛膝”,加“川芎”一味,主治“阴结,口渴而不喜饮冷,胸中痞满者”。何秀山《重订通俗伤寒论》云:“夫济川煎,注重肝肾,以肾主二便,故君以苁蓉、牛膝滋肾阴以通便也。肝主疏泄,故臣以当归、枳壳,则辛润肝阴,一则苦泄肝气。妙在升麻升清气以输脾,泽泻降浊气以输膀胱佐蓉、膝成润利之功。”

2.3济川煎功能主治分析

对济川煎功能主治的研究发现,主治病证大致相似,为虚秘、产后便秘、气瘕,并且方剂组成也大致相同。后年*朝坊的《金匮启钥》对其主治有所发挥,始载“小儿大便闭结,虽实证不可辄下,可用济川煎与蜜煎导法主之”,用以治疗“小儿便秘”。年顾锡的《银海指南》(即《眼科大成》)另载“稍涉虚者,如景岳济川煎,亦可采用。凡目病在肺经者,治其大肠,以其表里相应,所谓上病治下也”,扩大了济川煎的治疗范围至“目病在肺”。年《舌鉴辨正》、年曹炳章《辨舌指南》载济川煎亦可治“阴结”:“第三十,左白苔滑舌??若阴结,口渴而不喜饮冷,胸中痞满者,宜济川煎”。张景岳对济川煎主治证候进行了较为翔实的记载,而后历代各医家对济川煎也均有发挥,按照刊行的时间顺序进行梳理,筛选掉转引的论述,共计26部文献,见表3。由表3可知,济川煎主治病证从虚秘、产后便秘、气瘕3种增加了燥结、血瘕、阴结、小儿大便闭结、目病及肺(肠),后世医家在继承景岳济川煎的基础上大大扩展了济川煎的主治病证;方证适应人群从成人、产妇扩展到了小儿,病证范围也从内科、妇产科延展到了儿科、五官科等。济川煎主治证候的不断扩展体现了中医学“异病同治”的基本理论。

2.4济川煎剂量分析

中医不传之秘在于剂量,方药剂量会直接影响到临床疗效。因而,从经典名方时期过渡到现代的剂量考证显得格外重要。按照刊行的时间顺序进行梳理,详细记载其药味剂量者共19本,《医级》《金匮启钥(幼科)》《秘珍济阴》《临证医案笔记》《景岳全书发挥》《医方证治汇编歌诀》《舌鉴辨正》7本医籍仅记载济川煎药物组成,未言明其药物剂量,见表4、5。由表4可知,与景岳济川煎比较,各方中当归用量基本相同,为“三五钱”,可根据患者失血亡阴情况酌用三钱或五钱,仅在《伤寒分经》中用量为四钱;牛膝用量基本均为“二钱”,仅在《灵验良方汇编》中用量为一钱;肉苁蓉用量基本相同,为“二、三钱”,仅在《景岳新方砭》中用量为“一二钱”,在《感证辑要》《重订通俗伤寒论》中用量加大为四钱;泽泻用量基本相同,为“钱半/一钱五分”,仅在《家藏蒙筌》中用量加大为二钱、二钱半;升麻用量基本相同,为“五七分或一钱”,仅在《伤寒分经》《家藏蒙筌》中用量为八分;枳壳用量基本相同,为“一钱”,仅在《家藏蒙筌》中用量为八分,在《灵验良方汇编》《感证辑要》《重订通俗伤寒论》中用量为七分。由表5可知,济川煎常用加减药味为熟地*(剂量为两钱、三钱、五钱)、川芎(一钱、三钱);在《竹林女科证治》中去“苁蓉、泽泻、升麻、枳壳”4味药,加入了“乌药一钱、肉桂一钱、桃仁七粒”;《不知医必要》中去牛膝加“熟地三钱”;《医学集成》中加“熟地五钱、川芎三钱”;《经验麻科》中去“当归、泽泻”2味药,加入了“大*七八钱”。故而可知,《景岳全书》中所载济川煎各药剂量在历代医籍中使用频次最高。

表4济川煎各药物剂量

Table4DosageofdrugsinJichuanjian

2.5济川煎炮制、煎服法分析

查到记载组成药味为当归、牛膝、肉苁蓉、泽泻、升麻、枳壳六味的医籍25本。其中中《医级》《金匮启钥(幼科)》《秘珍济阴》《临证医案笔记》《景岳全书发挥》《经验麻科》《舌鉴辨正》《医方证治汇编歌诀》共8本均未提及方中各药炮制。据资料分析,当归制法:油制者3本,14本不炮制者(同《景岳全书》)。牛膝制法:蒸者1本,生用者2本,不炮制者14本(同《景岳全书》)。肉苁蓉制法:酒洗去咸10本(同《景岳全书》);酒洗,去鳞甲3本;淡苁蓉3本,不炮制者1本。泽泻制法:盐水炒者1本,不炮制者16本(同《景岳全书》)。升麻制法:蜜制者3本,不炮制者14本(同《景岳全书》)。枳壳制法:炒者2本,麸炒者1本,面煨去瓤者1本,不炮制者13本(同《景岳全书》)。由此可见,清朝前期当归、牛膝、泽泻、升麻、枳壳不炮制,肉苁蓉采用酒洗去咸居多;清末民初当归则采用油当归,肉苁蓉多主张采用淡苁蓉,升麻、枳壳则多用蜜制。这是本方炮制上的主要变化。

26本历代医著中,记载济川煎煎煮方法者有14本,均为“水煎”。其中有6本有详细记载,3本为“水一钟,煎七八分”、2本为“水一钟,煎七分”、1本为“水二钟,煎八分”。26本历代医著中明确记载济川煎服法者有11本,均为“食前服”。由于济川煎的主治病证为便秘类的肠道疾病,考虑病位在下,应在饭前服药,以使药性容易下达。综上可知,济川煎煎服法基本为“水一钟,煎七八分,食前服”。

《景岳全书》为明末清初医著,为此本研究着重考证明清时期的度量衡使用情况。根据许国*的考证及高晓山在《中药药性论》得出的结论,认为明代一两≈37.3g,一两等于10钱。丘光明考证:明代一两≈37g,程磐基报道明清时期一两≈36.3g。傅延龄认为一两为36.9g。各学者众所纷纭,但基本明确明代一两≈37g的换算关系,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古代经典名方关键信息表(7首方剂)(征求意见稿)》关键信息表中明清一两折合37.3g,一盅≈mL。结合上述考证,基本可以反映明代一钱的大致范围为3.6~3.8g,差异不大。因此,本文济川煎采用一钱等于3.73g折算。在古代“锺”“钟”“盅”相通。古代剂量“盅”虽没有固定体积,但却相对稳定,有小容量的mL,也有大些容量mL,因处方整方质量按现代剂量为35g左右,考虑实际煎煮情况以1盅体积按mL左右计会合适些。故济川煎折合现代药物剂量为:当归11.19g、18.65g,牛膝7.46g,肉苁蓉7.46g、11.19g,泽泻5.60g,升麻1.87g、2.61g、3.73g,枳壳3.73g,水一钟半(mL),煎七八分(~mL),饭前服用。

3讨论与小结

本文通过挖掘梳理济川煎的古代文献,考证其历史来源与沿革,并参照已公开发表的济川煎中各药味基原考证文献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7首经典名方关键信息表,拟列出经典名方济川煎的关键信息表,见表6。

本研究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未结合现代药理药效学等分析技术进行研究。因此,在下一步研究中,须针对现有数据对病证和药物剂量之间进行关联规则的研究,以期更全面地开展经典名方济川煎的理论研究,为该经典名方制剂研发提供科学依据。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于《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网络首发日期:-04-12。中药大品种联盟(BBTCML)编校发布。编辑:远志。转载请标注作者及出处。本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